这几年我们在给企业做咨询前,都要对老板进行访谈。
凡是规模做到10亿以上的老板,几乎都会谈到一个共同的感受,“公司只有几个亿的时候,感觉管起来不算难。一旦做到十几亿或几十亿的时候,就感觉越来越难管了。这个局怎么破?”
我对所有出现过同样问题的客户企业做过分析。
发现这个困局并不是规模扩大造成的,而是多元化带来的。
因为这些企业的规模增长,并不是靠单一产品的增长实现的,而是靠多产品、多品类,甚至跨行业的业务增长实现的。
管理越来越难,主要是因为业务越来越复杂。
例如原来只卖T恤,后来要做polo衫、衬衣,现在又要做羽绒服、运动鞋。虽然都是服装行业,但已经涉及多个品类。
所以表面上看是规模管理困局,实际上是多元化管理困局。
每一个多元化企业,几乎都是从单产品做起来的。但是单产品思维,却无法运作多元化企业。
从0到1,强调的是业务创新;从1到N,注重的是管理高效。
多元化企业,如果想要既长得快、又管得好,就要在顶层设计上,建立一套针对多元化的管理体系。
这套管理体系按照管理逻辑,包含六大步骤:
①战略决策→②管控模式→③组织架构→④责权体系→⑤业绩评价→⑥激励兑现
我们逐一来看。
—1—
战略决策
前两个月,一家企业的运营管理部门找到我。
因为他们新老业务都遇到发展问题,想组织两天的战略研讨会。
交流中,他问我:“刘老师,您有没有一些新的战略决策工具?我们以前用了很多,包括SWOT、波士顿矩阵、战略地图、BLM等工具,但作用都不大。”
他说的这种情况,确实是一个常见问题。
工具的作用不大,主要是因为出发点错了。
当然,如果你的企业连这些战略决策工具都没用过,还是建议你先学会使用至少两种。
然而更重要的是,战略决策的有效与否,不在于工具的多样和新颖,而在于引发深度思考。
以波士顿矩阵这一工具为例,我们一起来分析我的一家服装类客户。
按照市场份额和销售增长,将企业现有业务进行分析评估。
第一,现金牛业务,冲锋衣,带来销售和大量利润。市场占有率已经是行业第一了,但增长率就相应降低。
第二,明星业务,T恤、polo衫,增长快、份额高,很有前景,未来极有可能带来大量利润。
第三,问题业务,运动鞋、户外鞋,自身增长快,但在市场上没有太高地位,有待观察。
第四,瘦狗业务,女装、童装,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评估完了,OK,这就可以了吗?
如果到此为止,那就仅仅是用一下工具而已。
我们要再进一步,形成四种业务的不同战略决策。
第一,投入战略。对于明星业务,T恤、polo衫进一步扩大优势;对于有前景的问题业务,如户外鞋,加大投入,尽快变成明星。
第二,维持战略。现金牛冲锋衣是保障,在不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产生现金和利润。
第三,收缩战略。对于前景不佳的问题业务,如运动鞋,有较大包袱的瘦狗业务,如童装,尽可能减少损失,逐步收缩。
第四,退出战略。对于无利可图,甚至亏损扩大的瘦狗业务,如女装,进行转让或变卖,坚决退出。
战略决策已定,这次总可以了吧?
还不行。
我们在企业咨询过程中,碰到过太多,轻易走回老路的情况。
有时不到一个星期,老板又习惯性的幻想着瘦狗业务变成明星业务,四种战略最后只剩一种:维持。
所以我们还需要再深入一步,从决策层马上落实到管理层。
在四种战略下,让财务重新调整不同业务的经营预算,让人力资源重新确定不同业务的团队组合,让运营部门重新制定不同业务的考核与管控方案。
这样连续三步的深度思考和行动,才能保证战略决策的有效。
至于你用的是SWOT、波士顿矩阵或是战略地图、BLM都不重要,哪怕就是用思维导图,或是鱼骨图也没关系。
—2—
管控模式
不同的战略选择下,需要采用不同的管控模式。
常见的管控模式有三种:
●财务管控。最松散,只关注经营结果和投资回报率。在满足财务收益前提下,不干预业务的战略规划和经营运作。
●战略管控。比较综合,一方面集团有整体战略要求,并从财务、人力、资金等方面进行支持和管理;另一方面,业务单元有较大的自主经营权限。
●运营管控。最严格,集团不仅管战略、财务、人事等,也直接干预具体的经营事务,业务单元仅为执行者。
一般情况下,投资型企业多采用财务管控模式,如和记黄埔。
业务较为成熟规范的企业,多采用战略管控模式,如美的、华为、腾讯、阿里。
集团管控非常严格的企业,或对于新开拓的业务,多采用运营管控模式,如恒大、娃哈哈等。
值得很多中型企业借鉴的,是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两种模式。
有时两种模式也可结合使用,如前面的现金牛和明星业务,可采取战略管控模式;问题业务和瘦狗业务,可采用运营管控模式。
—3—
组织架构
不同的战略和管控模式下,应设置不同的组织架构。
企业组织架构,常见的有六种:
1. 金字塔型:直线职能制,适用于高度集权的运营管控型企业,如恒大、娃哈哈。
2. M型:事业部制,适用于分权为主的战略管控型企业,如GE、美的。
3. 渔网型:矩阵式,对流程能力和项目经理要求高,适用于项目型业务为主的企业,如华为的研发部门。
4. 平台型:企业提供开放的平台资源支持,内部甚至外部人员均可在平台上,有很大自由度的开展业务,如海尔创业平台、美的第二跑道、韩都衣舍等。
5. 海星型:去中心化组织,虽然彼此连接,但任何一块脱离后也可独立生长,如字节跳动。
6. 混合型:以上面某一种组织架构为主,再结合其他形式。
多元化的企业,从来都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组织架构。
但每一次的组织变阵,都要基于战略决策和管控模式。
—4—
责权体系
没有相应责权体系的建立,设计再好的组织架构也难以发挥作用。
因为责权体系是组织运作与管控的重要手段,更是多元化企业实现集团与业务单元之间,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有效方法。
按照权威性与参与程度这两个维度,可将管理权限分成四种:
决策、审核、建议、知情。
可参见以下图表。
美的在多年的集分权运作中,形成了“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的集权与分权体系,非常值得借鉴。(详情点击阅读《从集权之痛到分权之美–美的是如何用分权把企业做大的?》)
—5—
业绩评价
德鲁克说,“衡量管理的唯一标准就是结果”。
因此,业绩评价是验证管理有效性的唯一方法,也是不断优化管理的重要依据。
多元化企业,由于其业务的复杂性,在业绩评价上更需要做到科学客观。
多元化企业管理体系的起点是战略决策,因此建立一套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方法,才是符合底层逻辑的。
我们在管理咨询实践中发现,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应用起来也比较有效。
因为平衡计分卡本身就是战略工具,在此基础上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成长,这四个维度形成KPI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就兼顾了内外部、长短期、前后端,在当期业绩与健康发展上能取得很好的平衡。
当然OKR、OGSM等工具也是以战略为起点的工具,都包含业绩评价的部分,也可以尝试使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业绩评价决不能秋后算账,至少要以月度为周期,定期做业绩检讨与评价,从而支撑年度目标和整体战略的达成。
具体做法可参照下表。
—6—
激励兑现
如果说业绩评价是“论功”,那么激励兑现就是“行赏”。
我们常说的“赏罚分明”,指的到底是什么?
指的就是,赏罚的标准要清晰。
那清晰到什么程度,才是赏罚分明?
要达到不靠“猜”,而靠“算”,而且是每一个人自己能算得出来,才可以说是“分明”的。
计算的依据,主要就是客观的业绩评价,而不是老板主观的喜好评价。
只有这样,不论多元化企业的业务类型有多复杂,都能让不同的业务团队,平时拼命做出业绩,而不是年底使劲讨好老板。
说完了激励兑现的依据,我们来看激励兑现的方式。
激励兑现的方式,除了传统的年度激励以外,也不是只有现在非常盛行的股权激励。
激励兑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可以参考下图。
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层级、不同职群的人员,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兑现方式,来进行长短期的有效结合。
特别强调一句,激励兑现非常忌讳变相打折。
作为老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在第二年完善激励方案,但不能在当年变卦反悔,或找各种理由克扣。
团队敢怒不敢言的情形,只会带来用脚投票,或出工不出力的后果。
最后的话:
多元化企业,由于业务相对复杂,所以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建立一套管理体系。
这套管理体系有6大逻辑步骤:
1. 战略决策
2. 管控模式
3. 组织架构
4. 责权体系
5. 业绩评价
6. 激励兑现
每一个步骤都包含丰富的内容,我们今天只是把六大步骤捋了一遍,先把体系初步搭建起来。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太复杂吧?能不能简单一点?
有个哲学家说过,“对结果的简单,我全力以赴;对过程的简单,我嗤之以鼻。”
简单是努力的结果,复杂是成熟的代价。
你的企业是多元化企业吗?
有建立六大逻辑步骤的管理体系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yqwgl.com/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