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李海洋。
前一段时间,我去参加了亚隆人际关系团体工作坊(就是杨颖在《我去上了个心理学课程,回来哭了3天,还推掉了2个案子》里提到的那个心理学工作坊)。
待在工作坊的时候,我可能还没什么觉察。但是,在离开工作坊的几天时间里,我开始后知后觉。
对自己的无知和鲁莽感到愧疚,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时候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感到后悔。
但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这个课程的后劲儿,我都敢和别人吵架了。
01
之前杨颖一直在上心理工作坊的课,她觉得自己通过参加工作坊,卸下了沉重,多了一些洒脱和自由(尤其最近,我都感觉她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
她看我的文章,发觉我状态不太对,出于对我的关心,她想让我去参加工作坊,获得一些成长。
那时我并不以为然,虽然我看到杨颖在变好,我很开心,但我总觉得这些都是她个人努力的结果,跟外界并没有太大关系。
每次她说起来那种不可言说的神奇,我其实都难以理解。
不觉得去工作坊会有太多的改变,包括我身边的同事,都觉得“别说心理没什么问题,就算有问题,花这么多钱去上课,还是算了吧,宁愿继续病着好了”。
看我没什么去上课的意愿,杨颖也没再继续劝我,只是一直在关注我的状态。
后来她发现我还是很焦虑,就帮我报名了10月份的课程,替我支付了课程的费用。
自从5月长春疫情结束解封以后,我一直疲于奔命地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十二个小时,却并不尽如人意,还发生了很多乌龙事件,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自尊心和自信心备受打击。
无论是工作也好,写稿子也好,还是生活也好,都已经让我不堪重负。我不停地拷问自己,结果却更糟糕。
杨颖建议我好好休息,我因此暂停了公众号周二的专栏。
此外,她想把自己7月份的课程让给我,让我先去解决问题,但我再次拒绝了她。
我的顾虑是:一旦请假,我的工作就需要由其他人来负责,会给别人添麻烦;有些法院禁止去过外地的律师进入,会影响后续的很多工作。
但是这次,杨颖没有放任我,她帮我想请假的办法,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安排好时间。
最后,她是以西安发生了疫情,自己实在没办法亲自参加课程为由,让我帮她个忙去上课。
其实根本不用我去替她上课,因为课程可以延期,也可以退费,只是她是站在我的角度,以我能接受的方式,在对我好。
02
现在想来,有很多变化都是潜移默化地发生,就比如我决心去参加工作坊的时候,就已经是变化的开始了。
来到上海第一天,我就遇到了麻烦,甚至差一点上不成课。
上课地点告知我,必须提供上海当地的核酸检测结果(由于飞机凌晨到达,上海当地的核酸检测结果还没出来)。
来之前我已经反复确认上海市的防疫政策,落地后三天两检就可以。但是门口的保安坚持不让我进入,要求老师来跟他们沟通。
我本来想安静地站在一旁等着助理老师的到来,但是后来发生了让我很生气的事。
几个保安用明显让我听到的声音,指责着我:一个说,应该下飞机就做核酸,这还不知道么;一个附和着说,对啊,外地来的就应该立即隔离……
当时我就火了,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决定和安保工作的负责人硬刚一下。
当然不是跟他们打架啦,那会被当成扰乱治安被警察叔叔抓起来的。
我态度严肃地要求他们出具防疫政策的文件,对于与上海市公开发布的防疫政策存在差异的部分,需要他们作出合理的解释。
保安看我强硬了起来,也符合政策要求,就同意我进去了。
我想到之前杨颖说的,不轻易放弃,不忍吞委屈,也不要抱怨,就去解决和争取。
如果我没有去争取,心里满是委屈,也可能会带着这些不好的情绪,去面对未来几天的生活。
所以,凡事还是要争取,争取之后就算最后不行也尽力了,不会因为错过而后悔,争取了才有更好的可能。
03
第一天是理论课,我都后悔了,不知道自己为啥要来这,到底是干啥。
理论课是好多陌生的名词,我听不懂,也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心理学课程。
周围有很多老学员,他们提问,我连问题都听不懂,很难集中精神。感觉自己是一个孤岛,远离了大陆的怀抱。
不过后来我感到非常有兴趣,觉得这个课程越来越有意思了,并且对我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起因是,团队的成员吵起来了。一开始是两个人斗嘴,很快就演变成大家的混战。
这可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刚刚认识的一群人,就在这种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开始互相指责。
日常生活中,不熟悉的人别说吵架了,即使是真的很不爽,不也都是保持着客客气气的样子吗?
我特别害怕冲突(身为律师说这个,感觉还挺可笑的,工作就是始终处在冲突之中),如果是看到周围的人吵架,我都会感到血压上升,心跳得很快,非常不舒服。
所以遇到冲突,如果对方是陌生人,我往往敢怒不敢言,自己生闷气;
如果是熟悉的人,我就会赶紧第一时间妥协,或者做个和事佬。
我也奇怪,大家都吵成这样了,老师怎么都不制止呢?
后来知道,团体的第一要义是要表达真实的自己,从而才能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太多时候习惯了有权威人士站出来,阻止大家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老师不制止,也是想给大家提供一种平等的概念,可以更好地观察每个人的行为模式。
而且他说了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冲突不都是不好的,有时候冲突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想解决问题,不沟通就不会有冲突。
比如有个姑娘,她总是一副无所谓,谁都不在乎的态度,导致大家对她敬而远之,后来有人说讨厌坐在她身边,她委屈得哭了。
但据我观察,她其实很体贴,她总能注意到其他人发生了什么变化,也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后来大家表达了对她真实的感觉,她也作出了回应,虽然这个过程也很激烈,但是最后,她被大家重新理解了。
也是因为这次冲突的过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并且因此打破了自己不会发言的预设,在最后总结发言的时候说了出来。
“冲突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虽然激烈了一点,但仍然给互相理解提供了一个机会。
回避冲突也是回避沟通,总是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是什么都不想改变,也没机会被重新理解。
所以,想要改变点什么,就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能让改变发生。”
04
等我结束这趟神奇的旅程,坐在回归现实生活的地铁上,突然感觉到后悔。
当时课上光忙着记笔记,错过了好几个精彩的瞬间,现在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了(不过想起来我也不能说,需要保密)。
朋友问我,去参加工作坊的收获是什么?我说很难用语言形容,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是不同了。
他们也很快发现了不同,因为我做了一些以前不可能做的事情。
跟朋友一起去吃饭,朋友端着一个石锅(朝鲜族的一种餐具)走过来的时候,跟我抱怨说不知道饭店怎么想的,好好的碗不用,非用烫手的石锅。
让她没想到的是,吃完饭我端着石锅去找老板,跟她说用石锅装菜拿着烫手,下次不要用了,如果非要用,就配个托盘吧。
这个举动把朋友吓坏了,她埋怨我,你还真跟老板说啊,不怕人家骂你啊。
我说,说了老板才知道啊,而且我们只是反映真实存在的问题,可以让她端一下试试。如果下回再用,就可以直接拒绝她了。
还有一次排队做核酸,一个阿姨假装跟认识的人打招呼,说说笑笑地就插队到前面去了。
要是以前,我会因为这个暗自生气很久,但因为害怕冲突,我是不会说什么的。
但那天,我义正辞言地让阿姨去后面排队,跟她吵了半天。
尽管吵架的时候我有些激动,奇怪的是,吵过之后,我一点都不生气。
更让我感到开心的是,后来几天再排队的时候,遇到插队的人就会有人喊出来,渐渐地,也没有人插队了。
直面冲突以后,让我最有成就感的是,我获得了案件合作机会。
以前讨论案件,我跟着听听就好,害怕争执,也不会吭声。
后来有一次我听到一个细节问题,脑子里突然跳出来一个念头,觉得这个细节很重要,就表达了出来。
他们跟我争辩的时候,我也没退缩,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最后真的根据这个点找到了突破口,最后少赔了几万块钱,取得了还不错的结果。
现在这个同事很愿意跟我讨论案子,还跟我一起合作案子。我还在跟她一起合作的过程中,收获了自己的顾问单位。
曾经我害怕让别人感到不愉快,害怕产生冲突,即使我自己会难过很久,也会选择息事宁人。
但现在,我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别人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反而没有出现我预想中的冲突,事情处理起来也比预想中简单多了。
工作坊的神奇之处,我可能还是要慢慢体会。
就目前来说,似乎之前很多早就知道的道理,现在正从单纯的文字变成方向标,指引我该往哪个方向去了。
*作者:李海洋,律师,吉林大学法学院毕业,坐标长春,目前从业方向为公司类业务和民商事诉讼业务。现在致力于精进律师业务,同时写出不吹不黑、不尬不雷的文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yqwgl.com/8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