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我们这一代人总会感到困惑。
在我们刚刚建立起认知的时候,适逢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全球化的概念,但是对于融入世界,与世界一体化,却根本就不必多说。
我们身边的老外开始变得多了起来,他们看起来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反而大多都还是挺平易近人的,而且温文尔雅,乐观积极,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都气质很好。
当然他们是来中国赚钱的,但是这似乎也没什么不好,赚钱本来就天经地义的,关键是,他们到来之后,我们也有了钱赚。
——中国成为了全球价值链创造中的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并不关键,主要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老百姓吃苦耐劳的性格,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说是世界工厂,其实是很片面的,比如,全球大多数的iPhone都是中国生产的,但是,我们并没有控制iPhone这个产品,苹果可以随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iPhone交给全球任何其他的国家进行生产,这也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但我们仍然从中获利不菲。
世界工厂锻炼了我们的制造业、打造出一整套围绕制造业的生态能力,历经四十年的锤炼,已经非常成熟,这样的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却也有着致命的弱点,就是“偏科”。
这么短的时间,我们不可能打造出完整的能力,我们必须加入全球价值链,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哪怕,这个价值链的规则制定者不是我们。
这个思路,恰恰就是全球化分工合作的思路,在这个链条中,我们专精于一隅,结果干得特别好,一个巨大的红利期。
这样的现状,让我们很多人的头脑也被固化了——认为专业分工就是永远正确的,越来越多的订单涌进来,越来越多的资金也涌进来,越来越好的供应链被打造出来,越来越强大的生产力,越来越牛的产业劳动力……最好别变了,就这样一直到老不是很好嘛。
可是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不可能一直偏科下去,有了这么强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我们当然会沿着价值链往外走,既然是分工,那么,你制订分工规则的时候听你的,我制订分工规则的时候听我的,这没毛病吧?
结果我们发现,一切关于分工的假设都是错的。
当我们想制订规则的时候,我们被狠狠打了一记耳光,人家才不会按你的规则行事,你发现,没有分工这种事情,只有全自己干,才有可能做出东西来。
当然,也不是人家不听,而是你还没有资格上牌桌罢了。
我们被太多年的假象迷惑住了,我们必须回到若干年前的原点,重新恶补自己所缺失的东西。
我们先得是个完整健全的人,才能参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
任何妄自菲薄,都是失准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yqwgl.com/8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