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近代劳动人事管理、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人事管理、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近代劳动人事管理。中国近代企业基本是由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家兴建的, 在劳动人事管理方面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许多企业实行包工制度,由包工头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领取全部包工费用,并招收工人,组织生产, 发放工资,处分和解雇工人,带有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
其二是引进了一些资本主义管理手段和方法。如1914年,民族资本家穆藕韧翻译出版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㊀一 书;一些企业派人出国留学,带回了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封建 色彩逐渐淡化,资本主义色彩渐浓。有的任用外国人担任管理职务,改造原有的管理制 度;有的启用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企业,废除了包工制;有的建立了职能管理机构,制订规章制度,并在员工选用上实行标准化、制度化的考核制度;有的甚至制订了一套企业文化培训制度,从精神上教育和激励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人事管理。这一时期的劳动人事管理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同步,经历了 “两上两下”的过程。
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是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健康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彻底废除了封建包工制,工人在企业当家做主;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1952年、1956年两次进行工资改革;以苏联经济模式为标准,在企业建立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这一时期使劳动人事管理受到很大冲击。在此期间企业增员过多,使劳动计划和定员定额制度失效;取消了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度,平均主义泛滥,按劳分配受到冲击。
三是1961〜1966年为第二个健康发展时期。1961年, “大跃进”时期“左”的错误得到纠正,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又得到恢复和发展,企业压缩了非生产人员,精简了大批富余职工,恢复了计件工资制度并健全了奖励制度,使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使劳动人事管理遭到严重破坏,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遭到全盘否定,企业人员猛增,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愈演愈烈。
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人事管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劳动人事管理再次步入正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人事管理在改革、转 轨中迅速发展,标志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企业扩大了用工自主权,用工形式多样化, 实行“企业劳动合同制”。
二是实行“先培养,后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先招收 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加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是实施管 理方法标准化,制订了劳动定额管理、定编定员管理、人员培训、技术职称评聘、岗位责任制等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四是工资、奖金管理逐步合理化,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工资总额随单位总体效益和绩效浮动,工资模式走向结构化,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和其他结构性工资相结合,增强了工资的激励作用。
五是变就业保障为失业保障,劳动力走向市 场,实行平等竞争,允许企业倒闭和解雇员工,社会保障由“就业保障”向“失业保障” 逐步过渡。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在中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 期。198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前身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成立,任务是 “组织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开展有关人力资源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合作,提供咨询服务等”。但是系统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实际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出版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著。
目前,中国几乎所有主要大学的商学院都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研究方向。 许多企业的人事部门也逐渐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代替,因为不仅大公司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小企业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的成败最终归结为企业中的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yqwgl.com/9926.html